成都膨脹劑廠家給你科普膨脹劑的起源
膨脹劑是一種混凝土加工時的會用到的化學物質,從它的發現到現在的成品,已經經歷了很久的時間,成都膨脹劑廠家世紀奧鑫..就給大家科普一下膨脹劑的起源。
美國科學家Lossier于1936年前后利用鈣礬石的膨脹作用制備了化學預應力混凝土,奠定了重要的基礎。隨后,美國開始研發膨脹混凝土。1958年,美國人A.克萊因研制成功了一種硫鋁酸鹽型水泥,取名K水泥,并取得了膨脹水泥的..。該水泥在1963年開始用于補償收縮混凝土,并大量生產,在多種結構中推廣使用。
1965~1972年間,日本購買了美國K型膨脹水泥..,并在此基礎上,研制成功了硫鋁酸鈣膨脹劑(Calcium Sulfo-Aluminate,簡稱CSA)。這種膨脹劑是用石灰石、礬土和石膏配制生料,經電融燒制成的一種含有C4A3S、CaO和CaSO4的熟料,然后將其粉磨成粉狀產品,這種產品應用于收縮補償混凝土和自應力混凝土,取得很大成功。
1970年,日本小野田公司還成功開發了石灰系膨脹劑,它是用石灰石、石膏和黏土配制成生料,經1400℃左右煅燒成含有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的游離氧化鈣膨脹熟料,再經粉磨制成石灰系膨脹劑。
CaO水化生成Ca(OH)2使混凝土產生膨脹,但是由于水化后的穩定性受許多因素影響,Ca(OH)2
的膠凝性和防滲性較差,抗硫酸鹽侵蝕性能不良,這種膨脹劑并未受到普遍重視。20世紀90年代后期,美國的P.K.Mehta等為解決大體積混凝土溫差裂縫問題,提出了在水泥中摻入百分之五MgO的設想,并由此誕生了氧化鎂類膨脹劑。
國內的膨脹劑技術發展較晚,但進步很快。該技術在國內的發展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中偉先生..。1979年,吳中偉先生撰寫的《補償收縮混凝土》專著出版。這是我國科學界提出補償收縮混凝土理論。正如行業技術..侯維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,"膨脹劑是個變害為寶的經典案例。"吳中偉先生早期的研究工作是從"水泥桿菌"入手,"水泥桿菌"是一種具有膨脹效果的水泥有害成分,經過探索與合理利用,已逐漸發展為一項充滿科學價值與經濟效益的現代建材學科。
1985年,在吳中偉院士的指導下,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研制成功UEA、AEA、CEA等多個型號混凝土膨脹劑。此后,以游寶坤、曹永康、趙順增及劉立等幾位..為代表的混凝土膨脹劑科學邁入了新的歷史階段。此后三十年,國內混凝土膨脹劑廣泛應用到房建、水利、道路交通、核電等多個分支領域,并為..生產建設帶來了良好經濟效益。
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總結的有關于膨脹劑的起源,相信大家對膨脹劑的認識也加深了許多,想要了解更多有關于膨脹劑的相關信息,歡迎隨時致電成都膨脹劑廠家世紀奧鑫進行咨詢。